上学的时候
钱穆先生的这篇文章,虽然内容深奥,但写得非常简洁明了。仅用四千字就讲述了中国南北四千年来变化的历史,真是行云流水,让人读来轻松愉快,堪称写作的典范。
如果我们把历史比作一场戏,那么地理就是那个舞台,而人们就是舞台上的演员。现在,让我们来说说中国四千年这部大戏的舞台和演员。
西洋历史很清楚,先是希腊人记录了希腊的历史,接着是罗马人写了罗马的历史,到了近代,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,比如英国史、法国史、德国史等,这些历史主要讲述了英国人、法国人、德国人在各自国家里的事迹。
说到中国,从古至今,人们都认为这里的故事只是中国人在中国的土地上发生,似乎很简单。但如果今天我们用看西方历史的眼光来看中国的史书,会发现中国的地域之广,相当于整个欧洲。如果我们把中国分成不同的区域来看,就能在历史中发现许多新的有趣之处。
古代的中国,活动范围比现在小得多,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。神农氏可能只在今天的河南省西部活动,黄帝则在河南省东部。唐尧和虞舜则在今天的山西省南部,龙门附近,同蒲铁路的南端。夏、商、周三代的中心也在今天的河南、山东和陕西东部,山西南部,以及河北的一部分,最多到汉水上游和淮水北部。总的来说,就是黄河流域的一部分。
在中国历史上,要说起大规模的发展,可以从春秋时期开始说起。那时候的文化和经济,基本上可以分成东西两部分。西部地区,也就是今天的陕西和河南一带,文化经济相对落后。东部地区,特别是在今天的山东境内,文化经济较为繁荣。这一区域以齐国和鲁国为主,向西的宋国和卫国,虽然也在今天的河南省东部,但还算过得去,这部分地区代表了殷商时期的旧传统。再往西是山西南部的晋国和河南中部的郑国,文化经济已经开始下降。更往西到陕西,是文化经济最落后的秦国。南方的楚国位于汉水流域,春秋时期还被视为蛮夷之地。长江流域的吴国和越国,直到春秋末期才崛起,但在战国时期又衰落了。当时长江水道上下还没有联通,从吴国到楚国的交通路线,并不是顺江东下,而是通过安徽北部沿着大别山脉到河南信阳,再连接到汉水中部的一条陆路。再看北方,战国初期的燕国和赵国文化较为落后,要到战国中晚期才有所改善。因此,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化经济最主要的中心。
秦朝统一了中国,疆域大致和现在差不多,但其主要统治中心仍在黄河流域。汉朝继续把首都设在长安,因为西方的经济资源不足以维持一个中央政府,所以经常从东方大量运粮接济。那时的漕运主要通过黄河进行。东汉把首都迁到洛阳,主要是为了适应经济现实,可以避免大量物资由东向西运输的损耗。洛阳和长安一直是古代中国的两大中心。直到三国时期,长江流域才正式进入中国历史舞台。那时的魏、蜀、吴三国鼎立,吴、蜀的地盘扩展到南方,但人才仍主要是北方人。比如刘备和诸葛亮都是北方人南迁过来的。三国最终合并为西晋,还是由黄河统治长江。
自东晋时期迁都至金陵后,长江流域才开始有了中国历史上的中央政权。然而,这只是一个偏安一隅的政权,并非统一的帝国,而且主要由北方人南迁后建立,而非当地居民所建。从三国时期的吴国,再到后来的东晋、宋、齐、梁、陈,这六个朝代合称为“六朝”,它们的首都都在今天的南京,这些朝廷更像是一群北方人到南方来享乐的场所。同时期的北魏,被称为北朝,与南方的宋、齐、梁、陈相对立。
在五胡乱华时期,洛阳城已经破败不堪,百姓纷纷向四周迁移。一部分人南下长江流域,另一部分人则向东逃往热河山海关,移居到辽东地区。还有一部分人向西迁移,躲避到甘肃、宁夏一带(也就是当时的五凉地区)。后来,这两批人又汇聚起来,依附于北魏政权,在平城(今山西大同)建都。到了魏孝文帝时期,又将都城迁至洛阳,但不久后便分裂为东魏和西魏。直到隋唐时期统一后,才恢复了长安和洛阳作为两京的旧格局。由于长安是中央政府所在地,人口密集,官员众多,关内粮食不足,所以需要从东部大量运输粮食过来。为了节省运输成本,政府采取了“人随粮走”的策略,官员们每年有几个月在长安办公,几个月则移居洛阳,以此来适应实际情况。
大家都知道,隋炀帝开通了运河,从开封到徐州,再南下到扬州。最初是为了军事,后来则变成了经济上的需要,从南向北运送物资。从开封到洛阳这一段,是和黄河并行的汴水,早就有了。而从开封以下的水道,也不是隋炀帝新开凿的。三国时曹操带水军攻打东吴,就是从洛阳到开封,再到皖北,返回时绕道徐州,全程都是通过水路。北魏孝文帝也曾打算利用这段水道运送军粮,控制南方。隋炀帝只是把这条连接南北的旧水道加深拓宽,重新整修,让中原的船只可以顺流而下,直达长江边。最初是为了军事,后来则转向了经济目的。南方的物资,就是通过这条运河输送到洛阳和长安,来供应统一的中央政权。
安史之乱后,北方经济开始衰落,逐渐依赖南方的支援。在中国历史上,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从唐代安史之乱后才开始的。唐代的漕运记录非常详细。在玄宗天宝年间,每年运往中央的粮食,河南和河北排第一,关西和河东(山西)排第二,淮南和江南排第三。安史之乱后,北方各地军阀林立,每个军阀都要养活十几万甚至二十几万的军队,军队的俸禄和装备都需大量资金,这些钱都被军阀截留,不再上交中央。因此,当时的中央政府只能依赖江南的税收来维持运转。这说明黄河流域的经济并没有完全崩溃,只是被各地军阀浪费在了军事上。
经过五代十国近百年动荡,黄河流域逐渐衰落,南北经济格局也发生了显著变化,这一转变直到宋代才最终确定。宋代选择开封作为首都,主要原因是便于南方粮食向北运输。如果从开封再运往洛阳,将增加数百里的水路,因此,宋代的政治中心从周、汉、隋、唐时期以长安和洛阳为中心的黄河流域布局,转向了开封。开封位于中国东部的南北交汇点,但地势平坦,周围缺乏天然屏障,是一个多战之地。为了经济考虑,牺牲了国防安全,所以宋朝始终是一个较为弱小的国家。
元朝把首都设在北京,这里原本是辽和金的旧都。那时,国家的经济主要依赖长江流域,因此开始使用海运,从天津进口,经过白河运往北京。这条海运线路的起点是长江,其中江浙地区是主要来源,江西是次要来源,两湖地区是第三来源,这三个地方的水源主要来自太湖、鄱阳湖和洞庭湖。这些大湖周边是粮食的高产地,也是南方经济的核心地带。元朝从这三个湖区征收的粮食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二。\n\n到了明朝,他们不再使用海运,而是开凿了一条新的运河,从扬州、徐州一直向北延伸,经过山东、临清,最后到达天津。这条运河的开凿工程非常艰巨,因为沿途地势较高,像是桥一样,两边也没有天然水源,大部分水源需要依赖地下水。水流的调节依靠闸门的开关,这是一项复杂的工程。这条运河的建设主要依靠人工,其规模之宏大,可以与古代的万里长城相媲美。
大家现在常常说,长江下游的太湖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方。但是在历史上,唐代以前的经济重心都在北方。六朝时期,南京的粮食还需要从武昌那边运送过来,军队主要驻扎在荆襄一带,而江苏南部则还是一个以渔业为主的地区。到了唐代,财富逐渐向江南转移,但更重要的是江南西道,而不是江南东道。唐代全国分为十个大区,江南道又分为东、西两部分,东道相当于现在的江浙地区,西道则是现在的江西省。到了明代,经济中心才从江西移到了江东。那时分为南粮和北粮,北粮只占全国五分之一,南粮却占了五分之四。其中苏州、松江、常州三府就占了三分之一,苏州一府的田赋超过浙江全省,松江一府的赋税相当于江西省的一半,常州一府的赋税也超过了两湖地区的大部分。
清朝乾隆十八年时,南方的粮食贡献占了八成,北方只有两成。到了乾隆四十四年,南方的粮食收入已经是北方的十倍了。从明朝到清朝,人们多次呼吁解决这种赋税不均的问题。直到曾国藩担任两江总督,李鸿章担任江苏巡抚时,他们还向上请求减轻苏州、松江、太仓这三个府的租税负担。这三个府的田租比元朝时增加了三倍,比宋朝增加了七倍。苏州、松江、太仓这三个府的田租也比常州多三倍,比镇江多四倍,比其他省份多十倍到数十倍不等。大概算下来,明清两代,苏州一个府的田租,比唐朝增加了五十倍。
一边是税收过重,另一边则是经济萧条。在中国历史上,汉朝和唐朝是最强盛和最富裕的时期,但这些繁荣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,而非长江流域。这表明古代的黄河对中国的贡献大于其带来的危害。因此,中国文化大部分是由黄河流域的人们创立的,而长江流域的人们则主要承担了继承和发展的角色。 公平地说,宋朝以后的中国历史,实际上不及宋朝以前的辉煌。至少,辽、金、元、清四个朝代的入侵,充分揭示了宋朝以后中国实力的衰退。我曾到山东曲阜参观孔子庙和碑林,发现碑文中金、元、清三代皇帝的碑文比中国皇帝的碑文多。孔庙作为中国两千年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,我们只需看看历代皇帝立下的石碑,就能感受到其中的深意和警示。
说到历史人物,唐朝以前的大皇帝、大政治家、大学问家、大军事家、大文学家、大艺术家等知名人物,大部分都是北方人。到了宋朝以后,南方人才开始活跃在政治舞台上,逐渐成为中国的领导者。学术中心也开始慢慢向南方转移。不过,宋朝以后的中国,就远没有宋朝以前那么强大了。这一点在研究中国历史时非常值得关注。
自古以来,中国的经济支柱之一就是养蚕缫丝。一提到蚕丝,人们往往会想到太湖地区,但实际上,在唐代以前,中国的蚕丝业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。唐朝时,一位将军带领军队驻扎在江苏,发现当地居民不懂栽桑养蚕,便从北方招募了许多妇女,来指导江南地区的丝织技术。到了五代十国时期,石敬瑭割让了幽蓟十六州,并且每年向契丹进贡三十万匹绢,而当时他的势力范围仅限于黄河流域,却依然能够每年提供如此大量的绢匹。元代时,山东馆陶县遭遇虫害,四十万棵桑树受到严重损害。虽然那时可能有不少桑树是用来取皮造纸的,但馆陶县拥有四十万棵桑树的事实表明,北方的蚕丝业尚未完全衰落。直到明清时期,丝绸的生产才完全转移到南方。
陶瓷工业是中国的传统手工业之一。大家都知道,中国的瓷器在法国非常受欢迎,几乎和黄金一样珍贵。宋代最著名的瓷器是定窑,主要产自河北的定县。汝窑和柴窑则位于河南省。当时江南地区最有名的瓷器是浙江的龙泉窑和哥窑,江西的景德镇虽然还不发达,但现在已经非常著名了。
经济发展主要靠农业,而农业的发展又依赖于水利。在宋朝之前,江苏的苏州到昆山一带全是湖泊和沼泽,没有陆路。宋朝时,有一位水利专家设计了在苏州和昆山之间修建堤坝,这就是著名的至和塘。现在的京沪铁路沿线,苏州和昆山一带,在宋代还是一片水乡。这里的地形有点像荷兰,陆地低于海平面。缺水和水太多都会造成灾害。从五代十国时期的吴、越开始,这一带的水利建设快速发展,从此江南的农业经济面貌焕然一新。如果我们从飞机上俯瞰这里的河流和沟渠,会发现它们错综复杂却又整齐有序,这些都是人工修建的,不是自然形成的。这种水利工程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。
在古代,黄河流域的水利条件应该和江苏太湖流域一样优越,所以农业也很繁荣。但后来水利设施逐渐废弃,河流干涸,农业也跟着衰落。现在黄河频繁泛滥,主要是人为因素导致的。最近几十年,长江流域也开始频繁出现水灾,太湖地区也时常遭遇灾害。如果再不治理河道,长江也可能面临黄河那样的困境,这将是中国的一大隐患。
我们要明白,没有哪块土地是天生只为人类服务的,都需要经过人们的改造才能变得有利。古代中国,经济和人才主要集中在北方,所以北方的土地利用得好;到了近代,经济和人才转移到了南方,南方的土地也就更易于利用。如果我们今后不重视这些问题,长江流域的土地也可能变得难以利用。反之,如果我们重视这些问题,北方的土地依然可以得到很好的利用。
天载配资-安全配资网-最新配资官网-股市杠杆操作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